最近,一条“人形机器人在国家电网上岗"的视频,在朋友圈引发热议。
据报道,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研发的“天工",已在国家电网变电站投入试运行,承担局部放电检测、电力巡检等任务,表现十分出色。
“天工"的能力令人惊叹。它能精准操作变电设备的按钮、旋钮,顺利完成合闸、分闸等操作任务。
在局部放电检测时,它能手持超声波低电波局部放电检测仪,快速准确地对配电柜进行多点位检测,高效完成巡检任务。
它能独立完成配电室巡检、局部放电检测及母联柜倒闸操作,误差控制在毫米级,显著提升高危环境作业的安全性与效率。
这消息一出来,电力打工人狠狠焦虑了:
这一消息不禁让人思考:AI+机器人的时代,电力人的“饭碗"还稳吗?
一、机器人在电力行业的应用情况
如今,机器人在电力行业已经广泛“扎根"。
在智能巡检环节,无人机与地面巡检机器人默契配合。
无人机凭借高空视角,搭载高清摄像头和红外热像仪,快速定位输电线路的各类问题;地面巡检机器人则在变电站内对设备进行大面积扫描监测。
而在数据采集领域,机器人更是大展身手。
机器人巡检可以快速覆盖大面积区域,传感器网络能实时收集设备数据,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准确性。
二、AI+机器人的优势
AI+机器人在电力工作中优势明显。
从效率上看,机器人可24小时不间断工作,不受疲劳、情绪影响,能快速完成大量重复性任务,大大提高工作效率。
精度方面,凭借先进的传感器和算法,能实现毫米级操作,检测微小故障,避免因人工疏忽导致的遗漏。
在安全保障上,可代替人类深入危险环境,如高辐射、易燃易爆场所,降低人员伤亡风险。
三、人类能力依然需要
随着自动化巡检与监控技术日益成熟,设备状态监测、数据分析、例行巡检等标准化任务,未来或许会逐步被AI和机器人接管。
然而,电力系统的工作远不止这些常规任务。
在遇到复杂故障和突发情况时,电力工作人员凭借丰富经验和知识体系,能快速判断故障原因,制定灵活解决方案。
而且,电力工作涉及设备管理、团队协作、与其他部门沟通协调等,这些都离不开人的参与。
总之,在突发故障处理、跨系统协调以及非标准化场景中,人类的经验判断和现场操作能力依然没有办法替代。
此外,电力系统承担着重大的安全责任,从法规层面来看,短期内机器人难以承担法律责任,人类监督在整个工作过程中必须的。
四、人机协作成趋势
未来,电力系统大概率会形成人机协作的模式。
机器人承担基础巡检、数据采集和简单维护工作,利用其高效、精准的特点,为电力员工提供全面、准确的数据支持。
电力员工则专注于数据分析、故障诊断和复杂维修,发挥人类的智慧和经验优势。
通过人机协作,既能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,又能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,实现1+1>2的效果。
...
总结:人形机器人在国家电网上岗,是科技进步的体现,电力员工的岗位不会被AI+机器人全部取代,反而会在人机协作中迎来新发展